:::
台東平原原為卑南、阿美兩族遊耕的領域,荷據及清初時期,與後山其他地方泛稱為卑南。當時已有漢人來往貿易,荷蘭人為了採金曾與利嘉、泰安兩社的卑南族人發生戰爭,目前第一公墓萬姓祠內,還有荷蘭士兵的遺骸。
「寶桑庄」是漢人當時的第一個聚落,原為阿美族的一個社,位在卑南溪南岸的出海處。清朝道光年間,西拉雅人曾在此駐留七年,後來因為卑南族人逼迫而北遷。
咸豐初年,枋寮閩南人「鄭尚」因此處近海便於通航,曾在此建立據點,並與原住民交易往來,逐漸形成漢人聚落,同治末年,計有漢人28戶定居。是和平埔族人漸次移居到此地,並且教導原住民農耕技術。
一直到光緒年間,才設置卑南廳,並由後來的臺灣巡撫劉銘傳更名為-台東州。光緒二十年日本佔據台灣之前,商民移往臺東者越來越多,台東市才有了市街的型態,稱為-南鄉新街。
台灣光復後,廢街設鎮,正名為-台東鎮,民國65年元旦,升格為縣轄-台東市。



